近日高温高湿,通过技术人员田间考察,已经发现玉米褐斑病在不少田间发生,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节壶菌引起的、发生在夏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真菌病害。此病可造成玉米减产10%-20%,严重可达40%。据植保站近日调查,褐斑病进入初发期,平均病田率1.2%、病叶率0.5%,预计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玉米褐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茎秆、叶鞘及苞叶,严重时可以造成玉米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养分传输,造成籽粒瘪瘦,千粒重下降,产量将低;造成发病植株倒伏、倒折。1.玉米褐斑病通常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2.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3.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2.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3. 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在高温(23-30℃)高湿(相对湿度85%)的气候条件下,上年残留在秸秆等病残体上的真菌开始宠宠欲动了,逐渐开始萌发,随空气和雨水进行传播。尤其是7-8月份的高温天气,如果田间湿度大,玉米极易被病菌侵染。4.在低洼地、土壤贫瘠、种植密度大、施肥不平衡(尤其偏施氮肥、缺磷钾肥)的地块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发病较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4.在低洼地、土壤贫瘠、种植密度大、施肥不平衡(尤其偏施氮肥、缺磷钾肥)的地块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发病较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1.做好预防。过去发生褐斑病的田块,在玉米4—5片叶期,用吡唑醚菌酯、三唑酮类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药剂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戊唑醇、戊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喷施防治,兼治玉米大、小斑病、锈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等叶部病害,掌握每隔5~7天用药一次,视病情连续用药2~3次。同时为防治玉米螟、粘虫、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以及促进玉米增产,可在药剂中加入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促健壮生长,以提高抗病能力。3.注意事项。一是打药时尽量采用二次稀释,轮换用药。二是尽量选用复配剂。三是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施药时间应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避开高温时间喷药。四是在积极防治的同时,农户对发病的田块或长势弱的田块,应该及时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或喷施叶面肥,促进玉米生长,减轻病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