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89-3816
新闻资讯 / DeFeng
最新动态
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最新动态

别妖魔化农药化肥了

近年来,对化肥农药的认识,有的人认为两者百害无一利,彻底将其妖魔化;有的人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该放弃使用农药化肥。与此同时,个别媒体也推波助澜,致使人们“谈肥色变”“谈药色变”。

如同一枚硬币,一面是有关化肥农药此起彼伏的嘈杂声音,另一面是农业农村部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取得的成绩:截至2020年底,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三大粮食作物利用率双双超40%。
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化肥农药,就当前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和质疑,记者向有关专家进行了求证。
很多人一谈起化肥农药就恐慌,认为是“吃化肥农药长大的”。对此,该如何看待?
“现在化肥施用带来了一些问题,导致一些负面影响被过分放大。”张福锁表示,要消除对化肥的误解,其实很简单。“就像不合理饮食、营养过剩带来的‘三高’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一样,其实是食物摄入方式的问题,而非食物本身的问题。”
因此,在张福锁看来,和饮食一样,化肥施用过量、养分搭配不合理、施用方式粗放等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但需要理性对待。
面对“用了化肥瓜不香了、果不甜了”的质疑,张福锁解释说,施用化肥以来农产品品质整体是大幅提高的,少数问题是化肥施用不合理的结果。“部分果农盲目追求大果和超高产,大量投入氮肥,忽视其他元素配合,导致果实太大、水分太多,而可溶性固形物、糖度反而跟不上,降低了风味。”
此外,有些人将土壤板结、污染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化肥的作用。对此,张福锁直言,这并非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主要是不合理灌溉和不合理耕作造成的。合理使用化肥,尤其是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对于人们谈“药”色变,在宋宝安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受过去使用一些高毒农药引发的安全性事件的影响。“以前曾报道过的毒生姜、毒韭菜、毒豇豆等事件,这些留给公众的记忆伤痕是人们对农药认知偏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宝安介绍,由于过去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加之农户安全使用农药的意识淡薄,乱用、滥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多高毒、高风险农药已经逐步被淘汰。特别是新的农药登记管理条例实施以后,我国对农药登记已十分严格,对人、畜、天敌和环境有害的化合物是拒绝登记的。
针对人们关心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宋宝安认为判断农药残留是否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和剂量相联系,使用科学、规范,就安全可控。“只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和限制用药剂量,农药残留是可以降解到安全标准范围内的,因而产品也是安全的。”


关于我们 网站公告 新闻资讯 产品展示 老百姓说实话 在线留言 人才招聘

深圳第三个苹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89-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