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又降价,你让农民怎么活?
最近,新闻上报道,中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提到:政府会把国内粮价再次回归到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相近的水平,这样可以使粮食进口问题减缓、国内粮食库存不再囤积、国内粮食市场能够尽快流通。
此前,我们国家粮食的价格是高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也是导致粮食进口的根本原因,现在要把价格回归到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相近的水平,等于说要下调国内粮食的价格,这对于消费者来说也许是个好消息,但于种植粮食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雪上加霜。虽然农民种植国家有补贴,每亩地几十块钱的补贴,说实话,是微不足道的,那最终农民的收益怎么办?
如果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达到平衡粮食价格你会干吗?
如果是我,既然粮价如此低廉,就没有必要自己生产了,一年到头,看天的脸色,还挣不了多少钱,又是何必呢?我现在不种植,照样可以低价买到粮食,我外出打工,挣得肯定比种粮多,所以,肯定不会再种粮了。
“他大爷的,再也不种地了!”这也许是粮食价格下跌后许许多多农民的心声。
我只想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如果大家都不种地了,粮食谁来供应?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粮食价格越跌,农民越没有收益。农民越没有收益,种植也就没有心劲。所以,中国的农业是一个真正令人担心的产业。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城市化的加快,市场经济形势为主导的今天,种植方面本来就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如今又加上粮食价格不景气,相信,更多的人都是望洋兴叹,无可奈何的悲痛。
因此,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势在必行,只有低投入、高产量这种模式条件下,中国的农业市场才具有竞争力,也才会有新的活力。
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把农村的土地进行整合,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即进行集约化管理。
机械化的大量使用,能够大幅度的减少人力成本,节约时间,整合能源,因此,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必然要引起社会经济领域的整体变革。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只有了解行情,产业化的种植才有意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中获利,还可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
愿有一天,农业能立足于国际,农民不再是社会的一个阶层,也能扬眉吐气。